標籤
自由舞
大狀王
藝術
藝術公園
建築物
戲曲
藏品
舞蹈
設計
活動
展覽
大型節目
食物
自由空間
香港
爵士
慢跑
博物館
音樂
苗圃公園
繪畫
公園
表演藝術
訪客
視覺藝術
海濱長廊
西九文化區
WKCDA
戲曲中心
Tree
劇場
公共空間
練跑
茶館劇場

20.09.2024 | 舞蹈
西九文化區得到日本多媒體藝術家梅田宏明的邀請,為於去年十二月日本橫濱舞蹈節期間上演的Movers Platform #4作為協力單位,帶領兩位香港舞者──盧敬燊(Kingsan)和袁澤森(Sam)參與第四屆Movers Platform。筆者為西九文化區助理表演藝術製作人(舞蹈)Yvonne,分享這個計劃的經驗和觀察
13.07.2023 | 舞蹈
有視野的藝術節,可以讓文化消費延展為學習,打開視界。今年4月14日至5月7日西九第一次舉辦舞蹈節「自由舞2023」,聚焦女編舞家作品,讓人邂逅美麗,同時深思社會議題
17.06.2023 | 舞蹈
西九自由空間的「自由舞2023」舞蹈節,印象中是疫情以來首個帶來了多個海外藝團作現場演出的舞蹈節,希望從此真的回復與世界接軌。由於籌劃時期仍然實施防疫措施,因此這次舞蹈節的節目以精簡為主,主要是雙人舞或獨舞。當中看了來自德國的《女俠傳奇》、比利時的《沒有最壞》及以色列的《異想客廳》,各有特色,頗有驚喜
13.06.2023 | 舞蹈
本文嘗試以2023年西九文化區首辦的「自由舞」舞蹈節為例,探究在編排國際節目與策展當代舞蹈之難,也思索如何按著本土經驗繼續摸石過河而前行
09.06.2023 | 舞蹈
「自由舞2023」的宣傳文案介紹舞蹈節「聚焦世界各地優秀女編舞家」,固然是其特色,但是當代舞中的「身體」意涵複雜,不少創作者和觀眾會自覺地把「肉體身體」(somatic body)與文化身體(cultural body)分別處理;正如交叉性(intertextuality)理論框架的立論:生理性別不過是組成「文化個人」的眾多面向之一,重要的是察覺面向與面向的交織和重疊如何為個人帶來壓迫,或賦權
06.06.2023 | 舞蹈
自2016年起開始推行的「國際創意交流計劃」(Creative Meeting Point),是西九文化區為本地獨立舞蹈藝術家所策劃的跨地域交流活動,旨在替一眾有潛質的舞蹈創作人,連結海外藝術家及機構,打開視野,刺激創意。適逢今年自由空間首辦「自由舞」,順理成章也建立了「FIRST創作平台」,邀請其中六位曾參與「國際創意交流計劃」的女舞蹈藝術家,於四月底及五月頭的兩個週日黃昏,分兩批在自由空間細盒內進行分享
01.06.2023 | 舞蹈
有人說人生有兩種顏色,中年之前是紅色,常常收到舊同學和好朋友的結婚喜帖;中年之後是白色,開始奔赴靈堂跟長輩或同輩話別。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在劇場的舞台上,看到一齣結合這兩種顏色及其象徵含義的舞蹈,那是由梅卓燕編舞、陳建文共同演出的《囍—紅色的承諾》,場刊說要「從婚嫁習俗反思誠信與承諾」,卻從女子的婚嫁命運延伸一個城市的身世。舞台上的梅卓燕有兩套衣服,開頭是一襲上衣下裳的白色婚紗,後來換上中式的紅色裙褂,然而,白色在西式是禮服,在華人的傳統卻是喪服,「婚禮作為喪禮」由是貫串整個演出,並且牽引喜慶與死亡、承諾與暴力等雙重意義,這是一個逆反「儀典」(ritual)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寓言」(allegory)。
31.05.2023 | 舞蹈
薄薄的一片塵土舖滿地下,一些垃圾零星分佈,城市後巷的既視感。舞者穿著運動風褸、牛仔衫褲、背心,在節奏快而強勁的電子音樂下,以慢動作影片似的姿態逐一出現;跳舞、喝酒、擁抱、狂歡,呈現的整個畫面既熟悉又陌生,在我眼中,這就是我經歷過 Rave party(銳舞派對)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