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由自由空間和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合作建立的平台TechBox,開展新項目art TALKS tech,分別邀請藝術家TEA Student Ensemble(由方芷晴、鄧一言、丘悠然組成)、黃智銓與何子洋進駐自由空間細盒,與TechBox團隊研究和再創作他們的作品,讓觀眾即席體驗和交流,一同探索如何結合藝術與媒體技術。
從二元對立到互動對話
隨著媒體技術發展不斷加速,儘管智能電話、電腦等科技設備與我們生活關係十分密切,但媒體技術有時仍然像一個黑箱,我們對於技術的運行方法、技術如何與人類互動等等,根本無從入手;而當藝術家將媒體技術放在創作裡,觀眾與媒體藝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畢竟我們理解繪畫的筆觸、風格等,與理解程式碼、演算法等完全不同。
「art TALKS tech」這個詞彙,似乎暗含着藝術品會自行解說技術性。兩場的展演和互動,確實更加著重「解說」整個藝術創作的技術含量和歷程。傳統認知上的表演,總是以二元對立分開觀眾、表演者等等的理解。而這次art TALKS tech則更傾向增加互動性:透過學習與對話,讓觀眾和藝術家/表演者互相理解大家的想法、技術工序和意見。
在這類強調物與人的表演,藝術家向大家介紹更多技術上的詞彙和語言,例如經常所說的速度、結構、層次等等,這些詞彙都從機械技術範疇引來。就如TEA Student Ensemble的藝術團隊,一開始也不知道要如何在即興表演中使用某些藝術詞彙去溝通,這些在學院的課堂,比較難以學習得到。然而,正因為有實驗的空間和多次人流的到訪,藝術團隊才可以在問答之間應用到這些詞彙,例如解說自己的創作過程、技術方法、來龍去脈和作品的前世今生。
讓觀眾走進整個創作circuit
在大約一星期裡,TEA Student Ensemble不止在最後的展演與公眾進行深入的對答,更可貴的是他們與場地工作者、前台後台的緊密交流。正如他們所說,他們與聲音藝術家李穎姍的即興表演,經歷不少磨合與演練,才讓雙方得以拓展更多演奏的方法,發掘出對自己、對觀眾都更為新鮮的展演方式。Art TALKS Tech這種自行打開黑箱的展示方法,觀眾從中得益之餘,也可能讓藝術家確定一些更有趣的想法,這種經驗的確只有在展演才有機會體現。
當藝術團隊和工作人員都產生一個更密集的思考和合作的迴路(circuit),觀眾在問答環節時,可以在空間裡自由行走,進行自己的觀察;而藝術團隊和工作人員能夠配合,拆開本身的表演原理,逐層地抽絲剝繭。這種技術的拆解方法,相對傳統觀眾和藝術家/表演者二元對立的形式,對現時的觀眾來說肯定比較新鮮,做法也更加像「真人圖書館」,直接現場解釋整件事的構成,例如TEA Student Ensemble的表演,這個投射影像如何與音效連接同步;四人的混音如何對接,而產生相應的聲音環境變化。
維持媒體藝術創作的活力
art Talks tech比較有趣的另一方面,就是讓藝術家重構或延續自己的舊作。在黃智銓與何子洋的一節,兩位參與的藝術家相對較為成熟,他們在該時段裡各自重新思考自己過往的一份作品,並在此重新進行創作。
這像是重新打開存儲(memories)的行為:藝術作品的展示結束後,被拆卸並存檔,成為紀錄;而兩位藝術家則選擇重拾起舊作,並以舊作的核心原理重新進行研習。如此一來,Art TALKS Tech這類的展演機會,也成為藝術家自己的實驗迴路。黃智銓與何子洋能夠藉測試、校正自己的創作實驗,試驗過自己創作的不同向量和層級之後,重新推出適應於此時此地的新作品。
新媒體藝術相當強調作品的在地性和適應能力,在不同的展演空間和機會,均能展現出無限的變化和潛能。這樣的技術研習和重溯,使得新媒體藝術家能夠高度自由地測試多種界限,推陳出新,皆因每次作品在不同地域,也會是嶄新的體驗。若我們要求藝術家不斷生產一式一樣的裝置和藝術品以供展示,就必定失去新媒體創作的活力。
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潮流與新常態
回應「Art Tech」這個潮流,我們必須認知到跨領域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必然是「溝通」。無論這是藝術(Art)與技術(Tech)的溝通,還是藝術家與技術人員、藝術家與觀眾等人的溝通,我們必須強調開放詞彙,打開新媒體藝術的「黑箱」,讓這項藝術風潮變得更為民主化和普及化。
是時候改變「解說」作品的思維,轉而強調溝通和互動,讓公眾觀看更多藝術品背後的運作方法與模式;藝術家也應與創作團隊、甚至觀眾共同建立一個更緊密的創作迴路,打破所有二元性的詞彙和界限,發掘現世最多變、最能豐富藝術生態的創作方法。
在往後TechBox的項目,將讓在學的學生與相對成熟的藝術家和工作人員,組成創作團隊,相信能夠交織出一個更宏大的對話網絡──無論是學生從藝術家身上得取經驗,還是藝術家從與學生的交流試驗出新的視野。強調試驗為本的方法,將會是藝術創作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