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珍珍為文化藝術付愛心
13.8.2020 | chinese opera

此文轉載自《戲曲之旅》第219期

「遇到機會,實踐理念,這一回我選擇做一頭開荒牛

她曾經在香港各大藝術團體工作,擔當過不同的崗位,有豐富的行政經驗,涉獵的範疇比想像的多,能力體力腦力應付裕如。一個伶俐的女子鍾珍珍,有一股無畏的精神;她擁有學歷、資歷,更重要她有一份熱忱,與及對文化藝術的愛心。

2011年加入西九文化區,珍珍出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 監製,她負責的項目包羅萬象,從意念、策劃節目、籌備,聯絡邀聘接待表演團體,宣傳推廣等等。2019年戲曲中心開幕後,陸續提供文娛節目,有免費娛樂亦有部份收費項目,如:中庭音樂會、戲曲中心導賞團、頭飾班、手工藝工作坊與戲曲文化講座,意圖在戲曲中心氛圍內,讓藝術普及,令更多人接近,接觸從認識而產生興趣,這些活動每項都有珍珍的心思在內。

「身在其位,自然要盡力而為,這是責任。」「活動以賞析與知識趣味並重,寓教育於娛樂,是培養觀眾的一種方式,雖然這不是立時三刻收到成果,我相信假以時日總有收獲。」這就是鍾珍珍抱着的理念。

「推動表演藝術,我只是一度橋樑,改善生活文化素質提升藝術內涵,令人心態平和,我相信世界會更美好。」本土粵劇之外,珍珍東奔西走去發掘戲曲瑰寶,邀請來西九演出,圖擴展觀眾的欣賞視野,祈呈獻更多富文化素材的優秀節目給觀眾。

還記得當年在戲曲中心的建築點設西九大戲棚,在鬧市中的大戲棚氣氛熾熱,成為景點,請大老倌演出賀歲戲,掀起市民對西九的期待,帶動戲曲觀眾認識戲曲中心,由構思到落實,一步一步地進行,在尖沙咀、油麻地一帶街頭,粵劇演員全副裝備拍攝戲裝造型,影像變成大膽新穎的街頭裝置藝術,旅客遊人都探索留影,一個嶄新的宣傳,令群眾注目。

「又一年,辦粵劇新星展,開拓人力資源。」

「萬事起頭難,西九文化區是香港從未曾有的模式,我成為當中的一份子,一開始就有千絲萬縷的問題和計劃,待一步一足印地實踐,似踏着石頭過河,排除障礙,選擇對的路勇往直前,我是擇善固執,明白堅持之外還需要信心和時間。」鍾珍珍繼續話說當年...... 

「辦過兩年的大戲棚賀歲戲,收得效應,到第三年便招募新一輩的演員參加一個競技式的比賽,參賽有生旦丑各個行當的折子戲,當年有二十多人參加,比賽之後保留了資料,再一年組合他們演出長劇,因為戲曲中心地盆動工了,因而改在高山劇場演出。」維繫着這些有條件的新演員,進而到籌劃茶館劇場,珍珍特意走訪各地觀察,回港數番模擬試場,終於落實運作模式,九十分鐘節目內,觀眾可以欣賞精選戲曲,並以名茶配美點,如今茶館劇場已成了西九最受歡迎的表演場地。珍珍說營運茶館劇場,目的有兩個,培養演員及樂師是其一,引領不同層面的觀眾踏入戲曲旅程是其二。「茶館劇場的演員和樂師都是西九合約僱員,簽約形式是一種生活保障,令大家有歸屬感,西九提供教材場地,有老師排戲和練唱練功,這對年青演員和樂隊成員有好實則的幫助。」

家庭背景教她認識粵劇,粵劇界前輩豐富了她對戲曲的興趣,自小深得眾人鍾愛的珍珍,儲存了不少戲曲知識,曉得粵劇界的傳統和規矩,當然尊重是前提,所以她當這個戲曲總監絕對勝任。

前瞻願景傳統與創新交融

要寫鍾珍珍少不得要寫她的兩項榮譽貢獻,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和紀錄片《戲棚》。

「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第一項完成的工程,要讓更多人認識需要作多方面的推廣,我很幸運遇上這機會,可以作多方面的嘗試,當然呈交任何計劃同樣有許多關卡要打開,上司理解支持和配合,團隊協作,師友幫忙,才能達到。」珍珍謙遜地說。

「承傳是絕對不可缺的發展的方向,對年青的戲曲人才銳意栽培,要保留傳統先要讓他們懂得傳統。戲曲中心出品製作的《霸王別姬》,保留了傳統,自傳統中發展,吸收觀眾,特別是年青的觀眾,這是西九其中一個目標。」珍珍帶領着這個團隊,自2016年上海首演之後,國內到國外跑了十多個地方,交出亮麗的成績,原班人馬合作的《文廣探谷》又將展開旅程 。

「《戲棚》的緣起於西九大戲棚,眼見着一支又一支的竹竿橫豎交加,純用竹篾就把一個可容千人的空間建成,竹搭的戲棚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建築工藝,拍成電影可以把戲棚文化帶到全世界,在戲棚日漸式微的時候,把握尚有的機會,把這文化保留下來,是值得去做的。」

鍾珍珍為自己設定一個中國化的外在形象,腦袋載的是西方教育的思維,她經年遊走世界各地,養成有前瞻的眼光,成長在傳統的家庭,自然也懂得傳統有值得保留的一面。她融匯了中西文化,成為一個集中西之長的香港人,西九成就了鍾珍珍,鍾珍珍的創意為香港增光,並豐富了西九文化。


by

戲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