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演艺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简称TEA)的现届学生,于2022年年初获邀参与一连串的跨媒介工作坊(transmedia workshop)。今年7月,跨领域艺术家杨嘉辉将联同一众TEA毕业生,以连串实验启动创作和展演,现届学生亦能从中观察是次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些都是由自由空间和TEA合作建立的平台Techbox之项目。

拓展对空间的想像
任何类型的艺术,都离不开对空间的思考和想像。而演艺学科的学生,更加需要在空间设计的触觉下一点功夫。学生本已对自己学科的技术,例如舞台灯光、音效系统等等设计,已经十分熟悉,在行业里也有相当的机会实习;然而,在开始追求跨媒介创作的时代,学生也必须要具备跨领域学习的触觉,装备自己面对日益复杂的艺术项目。例如近日涌现的“Art Tech”潮流,就是点明了艺术界开始强调跨媒介的特点,生产各类混合媒介的创作


于是,在那次跨媒介工作坊,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姚凯琳教授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基础概念,拓展舞台与空间设计的词汇与思维,以建筑师的角度去思考空间设计;以及由艺术家白双全带领一连串的空间创作练习,从他的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方向,引导学生以艺术家的方法思考与创作。建筑和概念艺术一样注重对于空间的想像,舞台艺术似乎能够向两个领域学习,在变化万千的黑箱里应用与实验。

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概念──可意象性(imageability),强调空间设计的路径(paths)、边界(edges)、地标(landmarks)等等,关注我们城市和道路里的符号和指示,似乎与舞台上的场面调度(mise-en-scene)、空间设计有相似的理念。建筑师在思考空间设计时,也必须关注人的行动、习惯和模式,以人为本;舞台设计同样地,必须考虑角色的调度、行动等,帮助故事的推进。
工具与心法
姚凯琳设计的习作,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应用空间思维,切入日常中的观察。例如她要求学生实地考察演艺学院的周围,利用手绘地图,只能利用形状、比例、颜色、方向、材质、数量等元素,描述走过的旅程。这些元素在整体舞台设计或艺术创作之中十分重要,可帮助创作者仔细考量整个场境的设计,例如建筑所考虑的窗户、门口等与人互动的建筑部件;从微观到宏观,考虑空间如何配合叙事等等,可以拓展舞台设计的词汇。

如果说上述的建筑概念是“工具”,白双全所分享的概念艺术,就是“心法”。白双全以城市空间的发掘、考察和现成物创作,向学生所推介的创作理念,其核心的概念为“考现学”(mordernology)的精神:透过大量观察城市和日常生活的所有事情,寻找出令自己或者观众会心一笑的图像,也制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想像。白双全所强调的创作精神,讲求偶然、机遇、巧合等等,这一切都是创作的资本,有待艺术家去利用和推广。

从生活中储灵感
灵感从生活而来。学生除了在工作坊学习与实践,也必须要养成“储灵感”的习惯,储备好生活思考和观察作为艺术养份,在未来的某个创作场合应用出来。白双全与学生所使用的手机,就是绝佳的创作、纪录工具。

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储蓄并消化,成为每一个创作概念时,“如何传递”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这一系列的工作坊,十分强调学生创作前的准备、创作后的展示,乃是在训练艺术创作者,应该如何向观众阐述个人理念、技巧等等。透过从开始到结束的组织和表达,说话成为辅助观众解读自己作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