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由自由空间和香港演艺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合作建立的平台TechBox,开展新项目art TALKS tech,分别邀请艺术家TEA Student Ensemble(由方芷晴、邓一言、丘悠然组成)、黄智铨与何子洋进驻自由空间细盒,与TechBox团队研究和再创作他们的作品,让观众即席体验和交流,一同探索如何结合艺术与媒体技术。
从二元对立到互动对话
随著媒体技术发展不断加速,尽管智能电话、电脑等科技设备与我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但媒体技术有时仍然像一个黑箱,我们对于技术的运行方法、技术如何与人类互动等等,根本无从入手;而当艺术家将媒体技术放在创作里,观众与媒体艺术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毕竟我们理解绘画的笔触、风格等,与理解程式码、演算法等完全不同。
“art TALKS tech”这个词汇,似乎暗含着艺术品会自行解说技术性。两场的展演和互动,确实更加著重“解说”整个艺术创作的技术含量和历程。传统认知上的表演,总是以二元对立分开观众、表演者等等的理解。而这次art TALKS tech则更倾向增加互动性:透过学习与对话,让观众和艺术家/表演者互相理解大家的想法、技术工序和意见。
在这类强调物与人的表演,艺术家向大家介绍更多技术上的词汇和语言,例如经常所说的速度、结构、层次等等,这些词汇都从机械技术范畴引来。就如TEA Student Ensemble的艺术团队,一开始也不知道要如何在即兴表演中使用某些艺术词汇去沟通,这些在学院的课堂,比较难以学习得到。然而,正因为有实验的空间和多次人流的到访,艺术团队才可以在问答之间应用到这些词汇,例如解说自己的创作过程、技术方法、来龙去脉和作品的前世今生。
让观众走进整个创作circuit
在大约一星期里,TEA Student Ensemble不止在最后的展演与公众进行深入的对答,更可贵的是他们与场地工作者、前台后台的紧密交流。正如他们所说,他们与声音艺术家李颖姗的即兴表演,经历不少磨合与演练,才让双方得以拓展更多演奏的方法,发掘出对自己、对观众都更为新鲜的展演方式。Art TALKS Tech这种自行打开黑箱的展示方法,观众从中得益之馀,也可能让艺术家确定一些更有趣的想法,这种经验的确只有在展演才有机会体现。
当艺术团队和工作人员都产生一个更密集的思考和合作的回路(circuit),观众在问答环节时,可以在空间里自由行走,进行自己的观察;而艺术团队和工作人员能够配合,拆开本身的表演原理,逐层地抽丝剥茧。这种技术的拆解方法,相对传统观众和艺术家/表演者二元对立的形式,对现时的观众来说肯定比较新鲜,做法也更加像“真人图书馆”,直接现场解释整件事的构成,例如TEA Student Ensemble的表演,这个投射影像如何与音效连接同步;四人的混音如何对接,而产生相应的声音环境变化。
维持媒体艺术创作的活力
art Talks tech比较有趣的另一方面,就是让艺术家重构或延续自己的旧作。在黄智铨与何子洋的一节,两位参与的艺术家相对较为成熟,他们在该时段里各自重新思考自己过往的一份作品,并在此重新进行创作。
这像是重新打开存储(memories)的行为:艺术作品的展示结束后,被拆卸并存档,成为纪录;而两位艺术家则选择重拾起旧作,并以旧作的核心原理重新进行研习。如此一来,Art TALKS Tech这类的展演机会,也成为艺术家自己的实验回路。黄智铨与何子洋能够藉测试、校正自己的创作实验,试验过自己创作的不同向量和层级之后,重新推出适应于此时此地的新作品。
新媒体艺术相当强调作品的在地性和适应能力,在不同的展演空间和机会,均能展现出无限的变化和潜能。这样的技术研习和重溯,使得新媒体艺术家能够高度自由地测试多种界限,推陈出新,皆因每次作品在不同地域,也会是崭新的体验。若我们要求艺术家不断生产一式一样的装置和艺术品以供展示,就必定失去新媒体创作的活力。
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潮流与新常态
回应“Art Tech”这个潮流,我们必须认知到跨领域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必然是“沟通”。无论这是艺术(Art)与技术(Tech)的沟通,还是艺术家与技术人员、艺术家与观众等人的沟通,我们必须强调开放词汇,打开新媒体艺术的“黑箱”,让这项艺术风潮变得更为民主化和普及化。
是时候改变“解说”作品的思维,转而强调沟通和互动,让公众观看更多艺术品背后的运作方法与模式;艺术家也应与创作团队、甚至观众共同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创作回路,打破所有二元性的词汇和界限,发掘现世最多变、最能丰富艺术生态的创作方法。
在往后TechBox的项目,将让在学的学生与相对成熟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组成创作团队,相信能够交织出一个更宏大的对话网络──无论是学生从艺术家身上得取经验,还是艺术家从与学生的交流试验出新的视野。强调试验为本的方法,将会是艺术创作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