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舞2023」: 繁花與餘香
13.7.2023 | 舞蹈

有視野的藝術節,可以讓文化消費延展為學習,打開視界。今年4月14日至5月7日西九第一次舉辦舞蹈節「自由舞2023」,聚焦女編舞家作品,讓人邂逅美麗,同時深思社會議題。

香港當然不乏舞蹈節,去年就有演藝學院主辦的「SWEAT香港國際節」,或兩年一度舞團為本的「城市當代舞蹈節」,再有六月開始由民間機構主辦的第一屆「香港國際共融舞蹈節」等,都因主辦機構性質及視野不同,各有主旋及操作方法,共通的是累積機構、舞者、評論及觀眾之間的關係。

而「自由舞2023」,強調女性視角及生命經驗,正是本港表演藝術界久遺了的性別主題,加上近幾年反女性主義、反LGBTQ 、仇女等旗幟都在世界風急浪高地高舉,著實令人興奮及期待。本文嘗試以節目的選擇、組織及安排來回顧「自由舞2023」。

整體而言,「自由舞2023」不是論述導向,更多是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以節目的選擇來打開性別視野,呈現有啟發性的創作方法及刺激創意群體之間的對話,並以附設的公眾及舞者工作坊及評論工作坊,加強對當代舞的理解,也有形體導賞,加深觀眾對舞蹈語匯的體會。

細看「自由舞2023」作品的清單,如繁花盛放:《女俠傳奇》、《囍──紅色的承諾》、《沒有最壞》、《異想客聽》、《群眾》及「FIRST創作平台」,雖沒有直面抽擊性別議題,卻以藝術修辭,如嘲諷,戲謔,符號的再現政治,奇幻想像、創意憶記及表達方法本身去打開對議題的探究。

打頭陣的《女俠傳奇》,玩味流行文化及漫畫裡的不死英雄觀,笑玩女性不必參與競爭,何必逞強,大可更多合作和關愛,輕巧地向超人能量及主流規整價值觀吐口水,以稜角聲響作為女性發聲的節奏,也在追問我們如何面對失敗。作品有趣,卻稍感不夠力量,特別是創作舞者Carolin Jüngst 及 Lisa Rykena 以「酷兒女性主義」自居,卻未在此作看到酷兒強調的交織多元(Intersectionality),跨界並存,更沒有顯出生成性別不公的社會條件。作品固然顯出全球化下美國動漫統整及單一化的英雄形象,但當連迪士尼都有反英雄、擁抱悲傷的片子時,此番戲玩又顯得不太新鮮。

不過,Carolin Jüngst 及 Lisa Rykena非常重視身體殘障朋友的文化參與,她們有其他創作以口述影像為作品素材。策展團隊也有留意共融的必要,安排了不同的工作坊,既有以分析舞作為主的舞蹈工作坊,也有口述影像的應用經驗及如何納入創作的分享,這一安排很重要,這樣才可以更完整去理解兩位舞者的創作觀、美學取態及酷兒女性主義的價值取向。

攝影:Eric Hong @ Moon 9 Image

另一個作品《沒有最壞》是比利時Voetvolk 團體 Lisbeth Gruwez與Maarten Van Cauwenberghe 2012 年的舊作,放在今天,政治力量仍然不言而喻,舞者Lisbeth以電視佈道家、美國牧師Jimmy Swaggart的演說為創作藍本,從芭蕾動作變奏為演講動作,顯出動作本身如何被政治及社會程式化,也教人直接想起希特拉。Lisbeth 每個動作都去到極致,沒有多餘的身體語言,開縮有力,轉動利落,信心滿滿,盡顯政治化了的身體的感染力。可是,歷史脈絡不強,強人政治議題本身,沒有繼續開展。想起女性主義藝術家Sharon Hayes 的一系列 “Love Addresses” 的作品,也是以演講為形式,她獨自手執一支咪,在公共空間讀私人情信,慢慢地,詩意地扣問城市不公狀況。她不以強者身體,而是以溫柔聲線、私密故事來教人反思大歷史叙事的局限及荒謬。

但《沒有最壞》很好地讓不是常看當代舞的觀眾一身耳目,細味演說也可以成為舞作主題,舞蹈如何一樣成為有力的社會批判。此外,他們二人最新的《Nomadics》將在每次表演前,與觀眾步行四小時,繼續以有趣的方式,開啟和觀眾新鮮的身體共感及藝術經驗。

攝影:Eric Hong @ Moon 9 Image

說到尋找動作的方法,Gisèle Vienne 的《群眾》教人驚豔,編舞者讓舞者進入冥思的專注自存狀態,以極慢的速度去展示一個個情感廢墟,微妙是,動作不是即興而起,而是詩意地互有連結,故事層層疊疊似無還有,有殘酷,有慾念,有虚妄,有壓抑,有失調,有言不盡的身體,文字音樂光影煙霧,都跟著有結構的文本,互有關係,餘溫遠散。個人和集體意識,糾結又矛盾,竟可以如此深刻有力地以身體展示,非常佩服。

非常好奇編舞家的創作方法,她是如何讓舞者進入冥思狀態,一方面保留他們自存感,同時按文本結構展示表演性的身體?據有參加演前形體導賞的舞者表示,得益不少,大有啟發。再次見證不單觀眾,舞者藝術家也需要新鮮體會,向外取經,體驗及學習獨特的編舞方法及美學觀。

意外地,相對「傳統」的《異想客聽》,令人看得滿足,它啟發自百年前女性主義先鋒小說《黃色壁紙》,女主角因憂鬱而被醫生丈夫禁於一室,終日只可移情看著黃色壁紙。故事類比最近被疫情停擺的生活,滿是精準又神經質的動作,把陷落、失效、顛三倒四,被回憶突襲仿徨不已,被疫情封閉的苦悶日常,靈巧又幽默地在小客廳展開。加上編舞者Inbal Pinto 同是視覺藝術家,令台上每件靜物都有說故事的魔力,一道牆,一個衣櫃,一張張壁畫,都是女舞者和他者及世界的張力觸點。抽屜是回憶的出入口,男人(他者及施壓者)  的出現,虛實拉扯,關係緊張,進佔和反抗,動作細緻好看又有敍事力,超現實地寫實,正是技巧及情感淬練的結果。兩位男女舞者都不年輕,情感澎湃而有度,動作精準同時保有個性,很有說服力。

攝影:Eric Hong @ Moon 9 Image

同樣以物件為創作元素的《囍──紅色的承諾》,是唯一本地創作,是著名舞蹈藝術家梅卓燕的新作,結合圍頭哭嫁吟唱及帝女花死婚明志,用婚嫁類比政治承諾,滿台是婚嫁儀式用品,文化符號處處發聲,由出場的中西合併禮服渡海到後來全紅中式裙褂,以及鬼馬大妗陳建文(他做大妗的初衷是為同性情侶主持婚事,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符號)為新人梳頭,一路梳出香港近年歷史,都是明言,歌詞好玩,但比較表象,些些嘲諷,很輕巧。此外「乒鈴嘭唥」奉茶如催逼的令箭,還有彈床和性,血和布,高空散花,中間正正的十字等等符碼都是舞者常用的,對資深觀眾來說,想像空間不大,沒有繼續發展很可惜,期待更詩意的呼召,對婚嫁如一場沒有愛的承諾有更深體會。被結婚後如何自處可能更要命。

攝影:Eric Hong @ Moon 9 Image

最後非常欣賞「FIRST創作平台」的構思及安排,善用資源,培植及鼓勵本地的編舞創作,讓她們以階段性的成果跟觀眾見面,收集意見,再繼續創作,最後有機會成為委約作品。當然,參加平台的本地編舞者都得受邀,主動權在西九策展團隊,顯出其美學目光,以及對未來舞蹈發展的視野。今次兩次展演的作品各有風格,有實驗AI 和舞者的合作,有針對雜耍系列動作,有體現私密故事,有創作過程慷慨分享等等,各有實驗焦點,最重要是建立了開放的氣氛,有很多業界同伴及舞評人參與,大家誠懇交流,認真學習。個人認為,「FIRST創作平台」最能顯示「自由舞」的性格:誠懇創作、開放討論、公開方法及過程、不怕批評,繼續實驗,看和跳的人一起成長。

攝影:Jesse Clockwork @ Moon 9 Image

喜見「自由舞2023」沒有淪為一個只為娛樂及旅遊服務的舞蹈節。策劃團隊在選取節目上顯出平衡功夫,既要考慮票房,又要培養及刺激觀眾口味,同時支援本地編舞家持續創作。可以說,一手安排優質的節目,另一手新增形體導賞,普及舞蹈知識和眼界,同時打開編舞視野。不過,在性別議題論述及討論方面,還可以再深入,女藝術家也不一定有很強的性別意識。希望來屆對「自由」的意義有更多元及豐富的呈現,在選取節目時,不妨多引入白人以外的作品,舞種也可以更豐富,如果以社會議題為焦點,期待有更深刻的論述及研究,讓繁花餘香四散。


作者

俞若玫


相關文章